Chihyu's Blog

Now this is not the end.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. But it is, perhaps,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.

0%

《慢性焦慮》摘要與心得

此書全名為《慢性焦慮:焦慮,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》,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所著。

基於過往經驗,閱讀心理相關書籍後,若未留下任何筆記,便不會有任何改變。這次想趁著記憶猶新,將最觸動我的部份摘要於此文,也希望能讓更多人接觸這本好書。

首先介紹本書作者,莊博安諮商心理師,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,除了這本《慢性焦慮》,還出版過《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?——梳理你的原生家庭,走出鬼打牆的愛情》,並且開設過線上課程,是位相當關注焦慮與憂鬱議題的心理師。

是什麼慢性焦慮?

焦慮有多種類型,能夠識別焦慮的差異,才能進一步釐清,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又從何而來?

原初焦慮是只存在於當下單一的一種焦慮,大多為應對外在危險而產生,人人都會有感受到原初焦慮的時刻。

但在焦慮不僅因當下事件而誘發,同時受到從過去到現在多重的因素影響,這樣的焦慮被歸類為複雜型焦慮

當複雜型焦慮未妥善處理時,可能會逐漸演變成慢性焦慮,成為一個人的特質之一。

什麼算是未妥善處理呢?莊心理師在書中指出,慢性焦慮的背後是害怕與不安,並以數個小故事介紹焦慮的各種表面行為,好比:

  • 切斷情緒,彷彿自己不是當事人
  • 壓抑情緒,假裝自己過得很好
  • 關係焦慮,害怕失去重要他人
  • 金錢焦慮,把自身價值與外物綁定

這些內在焦慮若是越演越烈,可能演變成外在的強迫行為。如果這些強迫行為嚴重影響生活,又不被社會規範所接受,便可能被確診為強迫症,書中介紹了儲物症、慮病症、身體臆形症與情緒性進食。但也指出,某些被社會規範接受的強迫行為不會被認定為強迫症,像是不斷逼迫自己工作,只會被認為是工作狂、需要伴侶不斷地承諾,只被當成缺乏安全感。

當內心最深層的渴望始終無法被滿足,疊加上過去到現在重複性的逃避與補償行為,又缺乏重要他人的感情需求,便可能導致嚴重焦慮

慢性焦慮的根源

慢性焦慮源自於每個人都具備的精神病特質,畢竟在全然地正常與精神疾患之間,有個過渡地帶,而絕大多數的人都存在於此。

若是一味逃避或壓抑負面情緒,最終易因情緒過於強烈、無法控制,而轉移到其他人事物上。或者,由於無法表現出對原本的人事物的焦慮,因此轉置到表面上無關的人事物上,將抽象的焦慮情緒象徵性地替換為可以控制的實物。

無論是完美主義的傾向,還是自小被破壞的自我價值、原生家庭創傷,都可能導致一個人受困於慢性焦慮,尤其是內在衝突特別顯著。心理層面的依賴獨立乍看之下是水火不容的兩個選擇,比如說:

  • 拒絕現實 v.s. 看清現實
  • 從他人獲得滿足 v.s. 讓自己滿足自己
  • 緊抓心中的父母 v.s. 放棄心中的父母

然而,依賴獨立並非二元選擇,每個人都能有部份依賴的同時,也有部份獨立。當心裡有自己,也有對方,才是真正地走向獨立。

如何好好照顧自己?

當強迫行為嚴重影響生活時,藥物治療有其便利性,亦能快速抑制表面行為。但仍需要搭配心理治療或其他行為,好好解開心裡的結。

書中提到,知道我們身上發生什麼事情,是開始諮商或治療的第一步。也就是所謂的病識感吧?若是連自己生病了,需要治療,這些事情都沒有意識到,根本無從改變起。

要將複雜型焦慮解構,便需要回憶過去,重新感受當時的負面情緒,當時的恐懼、憤怒、無助,不要責備當時的自己為什麼選擇壓抑情緒,那只是為了讓當時弱小的自己撐過那一刻。讓現在的自己,已經有能力面對情緒的自己,重新安撫過去的自己,才有機會解開過去的結。

除了在腦中思考,把情緒書寫下來,或者找個讓自己安心的對象說出來,也都能安放心裡的感覺。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,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情緒,也培養自己具備面對與處理情緒的能力。

外在情境總會引發人的情緒,但介於外在情境與內在衝突之間,可以擁有涵容的能力,讓自身情緒不隨外界刺激起舞,不壓抑情緒、不忽視自身需求、不過度理性,也不放任情緒失控,試著練習思考,也試著學習在兩極化的思考 中取得平衡。並且也學習,忍受不舒服,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
我們不需要完美,我們只需要完整。

個人心得

身為一個習慣壓抑情緒的人,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,才慢慢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。但也在某些時刻發現,自己的情緒會不受控制,突然爆發。明明都只是些小事,卻不符比例地情緒崩潰。

這本書讓我認清,自以為處理好的關係,只是被我藏在衣櫃裡,沒有好好理清當時的情緒,也沒有好好承接住當時還小小的、沒有能力選擇的自己。希望能妥善運用書中的思考練習,一個一個解開內在衝突,讓自己成為更理想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