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hyu's Blog

Now this is not the end.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. But it is, perhaps,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.

0%

兩本關於情緒處理的小書

碰巧在圖書館看到這兩本小書並列排放,篇幅都短於一百頁,便一起借閱。雖說目標的年齡層與閱讀對象略有不同,但從各種角度去看待不同因素引起的情緒問題,似乎也讓我更有方向去面對自己的情緒了呢。

希望能藉由這篇文章,摘要記錄這兩本書讓我受用的部分,若是對部分內容有興趣,歡迎去找這些書籍完整閱讀,應能更有收獲。

不讓破碎的心傷害自己:協助心理創傷兒童的簡易指南

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陪伴著有心理創傷兒童的大人們,希望能提供務實而有用的建議,讓大人們能更好地幫助兒童和年輕人。

作者是 Betsy de Thierry,一名英國的心理治療師和小學老師,創立數個幫助困難家庭的慈善機構。在創傷訓練、諮詢方面,有豐富的實務經驗,基於實證與理論架構撰寫了這本簡易指南。

了解心理創傷

兒童創傷復原中心(IRCT, Institute of Recovery from Childhood Trauma)對心理創傷的定義是:「心理創傷是一個或一系列的事件,例如:虐待、疏於管教或悲劇,它造成影響深遠的無助感,使人心生恐懼。」而心理創傷會蒙蔽一個人的安全感、穩定感、信任感和一切單純美好的感覺。

兒童在任何恐懼的環境中都可能產生心理創傷。包含但不限於:大人總是生氣、有侵略性、漠不關心或情感疏離的環境,或者是令人緊張、焦慮、被虐待、反覆拒絕、缺乏關愛、無助且孤立的環境。

有創傷的兒童需要在充滿照顧、穩定、可預測和善意的環境下,才有可能好好探索自己強烈的情緒。而人們需要肯定並認識自己的強烈感受,在安全的人際關係中,找出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,表達強烈情緒的方法。

心理創傷的影響

威脅反應可拆解為「反擊、逃跑、凍結」三種,對心理創傷有身體或情緒反應,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若創傷經驗持續發生,使人長時間活在恐懼之中,會導致失去思考、理性判斷、溝通或反應的能力。離開創傷週期可能很難,但有些技巧可以打破創傷週期,讓有創傷的兒童能處理、思考以及說出強烈情緒。

心理創傷會影響人的行為、情緒、人際關係和未來。

人們可以從心理創傷中復原,但通常需要有他人的幫助,比如同理、善待、留意、傾聽等等心靈交流。

幫助孩子冷靜下來

要先復原腦幹,讓有心理創傷的兒童可以探索自己的強烈情緒,才開始反省與思考其他行為。以下是兒童被情緒淹沒時,可以嘗試的一些方法:

  • 緩慢深呼吸
  • 能擠壓、摟抱、攜帶的感官刺激玩具
  • 坐穩訓練(又稱雙邊刺激,bilateral stimulation)
  • 蝴蝶擁抱
  • 一杯溫飲
  • 在舒適、安全的角落聞最愛的味道
  • 視覺化訓練
  • 義大利麵條手臂,繃緊身體後放鬆
  • 開合跳或跑步
  • 聆聽貝殼或其他可連結到安全、美好的聲音
  • 戶外鞦韆或室內吊床
  • 一張毯子與一個舒適、安全的角落
  • 絨毛玩具
  • 讀最喜歡的書
  • 用日記或剪貼簿拼貼快樂的事情
  • 平靜的音樂
  • 演奏樂器
  • 畫畫
  • 溫暖的泡泡浴
  • 和寵物玩
  • 散步
  • 踢球
  • 跳彈簧床
  • 吹泡泡
  • 一起打鼓
  • 大聲播放音樂跳舞
  • 分散注意力

在照顧崩潰的孩子後,身為照顧者的大人,別忘了給自己時間恢復。即使成為心理創傷兒童「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礎」也需要他人的支持,和更多時間去學習如何成為最好的照顧者。

心理創傷兒童的沮喪行為

基本上,有心理創傷的兒童的內心「卡在」某個需求未被滿足的時間點。而且,在解決他們的需求前,他們會一直希望在「此時此刻」填滿他們的需求。以下是一些兒童覺得沮喪時的行為反應:

  • 尋求關注
  • 生氣
  • 發呆或精神不集中
  • 過動
  • 控制欲

幫助兒童復原的關鍵方法

  • 同理心
  • 友善
  • 耐心
  • 往好處想/不要因為某些事情而發怒
  • 對自己好一點
  • 留給孩子特別的一對一時間
  • 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幫助

「憤怒」的行為或字眼,常常代表他們感到害怕、焦慮、不安全、尷尬或羞恥。適時使用冷靜下來的技巧,可以處理因恐懼而產生的攻擊行為與崩潰的焦慮情緒。

促進恢復時要考量的重要事情

建立恢復力牽涉許多因素,最重要的是對於主要照顧者或成年人的依賴。當有心理創傷的兒童相信自己的需求能被滿足,並能被愛、被傾聽、被照料時,就能擁有更好的恢復力、更快從糟糕的狀態中恢復。

RESPIRE

幫助兒童建立恢復力的方法:

  • Relationships 人際關係
  • Empathy 同理心
  •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優勢與劣勢
  • Processing life together 共同處理人生
  • Inner confidence 內在自信
  • Responsibility 責任
  • Empowerment to make a difference 改變的力量

(de Thierry, 2015)

在人際關係中,勇於認錯是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最重要的事,也是種潤滑劑。在有錯誤回應、沒有耐心或失去能量時,向孩子說聲對不起,並解釋我們哪裡說的或做的不對,我們很難過,我們會盡力彌補事情的發生。這有助於修復關係,也示範了健康的破裂修復關係經驗。

了解不同的治療法

  • 個別治療
  • 創意治療
  • 言語治療
  • 團體治療
  • 家庭治療
  • 社區治療

短期介入適用於一次性心理創傷意外的兒童,但對於長期或人際關係產生心理創傷的兒童,需要長期介入治療,短期干預會造成反效果。

閱後心得

雖然全書皆以幫助心理創傷兒童為主,但在閱讀過程發現,我自己心裡似乎也還住著一個需要被幫助的孩子。也許之後可以試著以書中的方法,在被強烈情緒淹沒前自我安撫。

直面「黑天鵝」:危機時刻的青少年心理疏導

這本書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時編寫,主編是李慧生與曹麗莉,作者尚有鄧竹箐、張慧勇、楊爽、趙娜、高佳婷與劉永彬等人,全員都與香港的慧生心理工作室相關。

目標讀者是受疫情影響的青少年,也建議家長輔助參考閱讀。當時的時空背景是,香港封城,人人居家抗疫,非必要均須遠端上課或遠端上班的日子。

人生路漫漫,危機常相伴:青少年心理危機導讀

每個人「應對刺激」都有不同的反應,從事件到情緒到行為,有時讓人身不由己。若能適時停下腳步,反思自己是否處於應激狀態,每個環節又發生了什麼事情,就能對自身狀態有更清晰的了解。

應激下的生理反應可大致分為:動員、抵抗、疲勞。

但當人難以應付、感覺崩潰時,應激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機。可是「危機」包含著「危險」和「機會」,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,適當處理便能平安渡危、掌握先機。

青少年常因環境、發展或生病而產生心理危機。真正重大的心理危機是「自殺心理危機」,再想想、多問問、多等等、多試試,人不一定只有死亡能夠選擇。

無論遭遇任何應激事件,也無論出現什麼應激反應,甚至造成心理危機時,都可以考慮以下三點:

  • 以平靜之心接納不能改變的。
  • 以勇敢之心改變可以改變的。
  • 以智慧之心分辨二者的不同。

直面危機,接納變化:看清事實和穩定情緒

面對各種意外和風險,勇者敢於承認當下的窘困。遇到危機,引發相應情緒,這是正常人體反映。直面危機,承認自身不足,才是開始。

智者願意順其自然、為所當為,接納自己的情緒,並與之做朋友,轉危機為契機。

改變情緒三步法

慢下來!

腦中想像大大的「停」字,或者製作情緒「STOP」卡,在需要時隨時取用。

給情緒命名

詞彙命名法:難過、緊張、害怕、暴躁、煩躁、憤怒、低落、抑鬱、失落、愉快、輕蔑、羞愧、無望、舒服、輕鬆、驚奇、滿足、煩惱、憂愁、熱情、羨慕、挫敗、失望、困窘、厭惡、快樂、憎恨、希望、嫉妒、熱愛、驕傲、悲傷、好奇、猶豫、矛盾、平和、堅定、痛苦、心灰意冷、垂頭喪氣、鬱鬱寡歡、黯然神傷、悶悶不樂、憂心忡忡、心滿意足、怒髮衝冠、百無聊賴、悵然若失、瞠目結舌、痛心疾首。

或者把感受想像成某種事物、某種場景、某種顏色、某個溫度、一段文字、繪畫、音樂或舞蹈。表達即是療癒。

正常化

接納現實、接納情緒,任何情緒都值得被看到、被關照。

應對危機,改變能改變的:自我關照和生活調適

認知改變

當想法偏向災難化、絕對化、以偏概全、個人化,或者過分追求完美時,問問自己:

  • 我的想法符合客觀現實嗎?
  • 如果按照這樣的想法,最終可能會帶來甚麼樣的結果?
  • 我的想法是唯一的嗎?有沒有其他的解釋?
  • 其他人是怎麼想的?
  • 那些樂觀的人,他們的想法有可能是甚麼?

行為入手

使用新的感受和經驗替換舊的想法,換個做法也許能快速改善情緒。或者使用放鬆心情的小技巧,比如:肌肉放鬆法、想像放鬆法。前者是先讓肌肉緊張,累了,自然就容易放鬆下來。後者則是想像一個能帶給自己一切美好、平靜、放鬆和祥和的世界,讓自己在需要時,隨時回到那個世界放鬆。

也可以嘗試以下行動調整情緒:

  • 身動:運動、打掃房間、做飯、跳舞
  • 形動:照顧自己的身體,洗澡、化妝、打扮
  • 手動:寫作、畫畫、練習書法
  • 嘴動:和親人朋友聊天、練習演講、唱歌、品茶、喝咖啡
  • 眼動:欣賞花草、老照片、自然景觀,讀書,看電影或電視
  • 耳動:聽音樂
  • 鼻動:聞香
  • 心動:禪思、冥想、正念、太極、瑜珈
  • 行動:幫助他人

護體強身

均衡營養、合理運動、優質睡眠、緩解壓力、積極心態,這五要素可保證身體健康。

快樂運動小竅門:

  • 每週進行不少於150分鐘的有氧運動。
  • 從小目標開始,逐漸增加。
  • 提前一天計劃好運動時間和內容,並設置鬧鐘提醒自己。
  • 找個同伴一起練習,或者互相監督。

自律方式

番茄時間工作法

以25分鐘為一個時段專注工作,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任務無關的事情,直到番茄鐘響起,休息5分鐘,再循環往復。每4個番茄鐘之後,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。

四象限法
  1. 重要且緊急:立即去做,越少越好,避免壓力無限增大、產生危機。
  2. 重要不緊急:有計畫地做,集中精力處理,盡量少讓它們轉到第一象限。
  3. 不重要但緊急:交給別人去做,避免忙碌且盲目。
  4. 不重要不緊急:盡量別去做,可以當作休養生息,但不要沉溺。
居家高效學習法
  • 設定固定時間、固定場地
  • 合理目標,大任務切分成小任務
  • 重要性優先於緊急性
  • 學習期間關閉各種干擾源
  • 共訂上網規則,彼此監督提醒

家庭溝通

負面情緒很容易在家庭中傳染發酵,導致既有問題被加倍放大。可以嘗試新的家庭溝通技巧:

  1. 回想以往愉快相處的場景
  2. 找中間人溝通
  3. 主動找父母談談,說明自身感受和想法,提出具體請求或期待
  4. 家庭成員情緒激動時,不要火上澆油去激怒她/他
  5.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,集體解決問題
可參考的家庭會議流程

家庭成員輪流當主持人、記錄員。

  1. 感謝:主持人召集所有家庭成員,先感謝彼此對家庭的貢獻。
  2. 確定要商量的主題:輪流發言、表達想法,記錄員寫下每個人的想法,最終確定主題。
  3. 頭腦風暴:針對主題想對策,記錄員也記錄下所有想法。
  4. 大家共同商議,共同確認解決辦法。
  5. 享受快樂時光:一起做些歡樂的事情,比如吃點心、K歌、玩遊戲、看電影、翻翻老照片等等,家人共同享受輕鬆快樂的時光。

一點小提醒

  • 情緒的自我覺察和接納是感覺好起來的第一步
  • 情緒會傳遞,適當留距離
  • 不要和處在情緒爆發中的人講大道理
  • 建立和運用你的網絡及社會支持力量
  • 想得再多不如先做起來
  • 給自己的學習或生活列行動清單
  • 體育運動不可少,適時適量保健康
  • 家人是最珍貴的寶藏

一場危機引發的思考:危機即契機

「黑天鵝」事件是指難以預測,但突然發生時,會引起巨大負面影響的小概率事件。

作者希望在疫情這個「黑天鵝」事件之下,能讓青少年更加敬畏自然、珍惜生命、直面死亡,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、學習公民意識、擔當責任,好好關愛自己,擁抱希望。

閱後心得

基於臺灣沒有在疫情期間演變到封城的地步,所以我缺乏居家工作而長時間和家人相處的經驗。不過書中的各種自律方式很值得學習,改變情緒的方式也相當有趣,尤其是準備「停」的牌子,讓自己有機會慢下來、好好認識自己的情緒、避免隨之起舞,這是我最想著手實行的改變呢!